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贵州发展,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不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以历史性成就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以历史性巨变证明“绿色也是吸引力,生态也是竞争力”!
回顾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贵州始终坚持厚植高质量发展土壤的绿色家底,不断提升发展吸引力和竞争力,向“绿”而行,因“绿”而兴。解码贵州实现后发追赶的谜底,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疑是贵州奇迹诞生的重要原因。
2025年6月29日,2025贵州·镇宁黄果树半程马拉松开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何晓璇摄)
绿色生态是推动发展的前提基础
回望人类文明历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更替。
200年前,有感于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发出这样的预言——“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200年后的今天,这个预言已经变为现实。纵观工业革命以来发展的道路,随着自身能力的增长,雄心与欲望的扩展,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攫取与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已污染,未治理”,一度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定式。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人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成为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照。
人类文明发展史经历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交错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划分依据主要基于人之于自然的关系,从敬畏到对立,再到统治,最后到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共生。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像发达国家那样在长时间段里经历4种文明且每种文明都能从容发展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了。后发国家必须压缩时空重叠发展,超常规跨越式推动本国从农业文明迈入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
正因如此,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难题,顾此失彼、左支右绌成为这些国家处理二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面对此难题,中国以其伟大卓越的实践给予了回答,那就是走出了一条将人与自然当作生命共同体,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新型现代化的崭新道路。这种崭新的道路实质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内核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开创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了发展与生态的共生共荣,创造了经济发展大踏步前进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跃升的双赢奇迹。
游客探索贵阳市清镇市麦格乡观游村石龙洞地下秘境(清镇石龙洞探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绿色生态是推动发展的基本规则
仰望人类思想星空,无数哲人都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这些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都是生态哲学,都以天人关系即自然与人的关系为哲学派别的基本问题。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并以此建构起儒家的理论体系。
从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认为敬畏自然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本规则,到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主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切勿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体现了儒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生态理念。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并以此作为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到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并无差别、人应融于自然,体现了道家追求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更高价值追求。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以此为理论渊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这进一步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与时俱进地彰显出时代价值,完成了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历史性超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也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条件。
绿色生态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哪里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人才就会选择到哪里居住、智慧就会到哪里集聚、产业就会到哪里发展、财富就会到哪里涌流。人才竞争、产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生态环境的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正是依托优良生态环境,省会贵阳市人口已连续4年增加超过10万人,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正是依托优良生态环境,苹果、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世界500强企业的数据中心纷纷落户贵州,贵州的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正是依托优良生态环境,贵州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140个以上,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旅游业已步入全国第一方阵;正是依托优良生态环境,贵州农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00个,茶叶、辣椒、刺梨等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今天的贵州,正继续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把良好的生态打造成为最具发展后劲的生态大品牌,持续提高生态资源的产业附加值,加快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今天的贵州,正立足于自身优良生态环境和多彩文化打造公园城市、美丽乡村,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今天的贵州,正全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黄小西吃晚饭”彰显旅游新形象,“村超”“村BA”激活旅游新热点,游客可以在世界高桥中体验跳伞、蹦极的极限挑战,在绿水青山间畅享骑行、漂流的别样魅力,在诗酒田园中品酱香美酒、尝黔菜美食,在多彩文化中滋养心灵、邂逅精彩人生。
俯瞰黔贵大地,一幅生态文明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绿水青山正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含绿量”已成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绿色既是贵州发展的底色,也是贵州发展的最大优势。迈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贵州应继续踏“绿”前行,逐“绿”奋进,推动“含绿量”提质、“含金量”增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不断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
(作者系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徐鹏)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29/30期
海报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中行
一审/赵中行
二审/王远柏
三审/梁健